马云如何给电影注入电商基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1-20
导读:相较于炙手可热的所谓大数据、O2O在线票务等诸多概念而言,能否切实研发并主控更多、更优质的影视内容,无疑才是这一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
2014年,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大胆预言,“未来的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言犹在耳,但大多数媒体似乎还是选择性地忽略了他接下来的另一句意味深远的话,“BAT不能颠覆的是内容创意,而这是博纳能做的。”
如今,于冬上述断言的潜台词正在考验着迫不及待地想在影视行业攻城拔寨的BAT大佬们。其实,相较于炙手可热的所谓大数据、O2O在线票务等诸多概念而言,能否切实研发并主控更多、更优质的影视内容,无疑才是这一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原创内容来源之一——— 网络文学领域,百度率先将纵横中文网纳入麾下,而腾讯更是整体收购了盛大文学,于是乎,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马云如何发掘并发挥阿里生态圈的后发优势,是这场戏的最大悬念。2014年初,马云豪掷50亿元,收购在港交所上市的文化中国,并将其更名为阿里影业,随后招来中影股份原副总经理张强出任CEO。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相继推出融资产品娱乐宝及票务平台淘宝电影,大有为马云的又一语录背书的意味———“中国也应该有华纳兄弟那样的电影公司”。
众所周知,作为全球最大的影视娱乐制作公司之一,时下华纳兄弟最傲人的资产,无疑还是其据为己有的超人、蝙蝠侠、闪电侠等一系列超级英雄以及哈利波特等超级IP,而这些却是横亘在BAT面前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
据悉,未来两年内,阿里影业计划每年投资或制作8至10部电影、3至5部电视剧及网络连续剧。其实,除了大数据、娱乐宝、淘宝电影等营销宣传支持之外,阿里电商平台及其整个生态圈所能给予阿里影业电影项目的最具想象力的空间,还在于其所创造的产品和品牌植入空间,以及其影视周边产品的梯次开发和分销优势,而电影周边产品恰恰是好莱坞电影在票房之外最成熟和丰厚的营收来源之一。
此前,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商城与东方卫视联袂推出的真人秀节目《女神的新衣》,将电视、明星、企业、设计师、产品、电商平台、消费者等线上、线下资源彻底打通,一度创造性地颠覆了O 2O的互动营销模式,而这一基于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庞大的用户群基础和大数据支持的长尾效应,无疑是阿里影业在BAT跨界中最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马云对于电商、影视之间的跨界掘金觊觎已久,有条不紊地架桥铺路、排兵布阵,已卓有成效,但是,如今的阿里影业急需跨越下一个鸿沟:如何将平台优势迅速、有效地复制到内容制作领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而,完成从产业下游向产业上游过渡的华丽蜕变,这将是决定马云能否后来者居上的关键。
国产电影市场长期困扰于优质项目的整体稀缺,而无论是阿里影业,还是马云(乃至张强),都需要票房佳作来为自己扬名立万,而这也是激活马云着力打造的阿里巴巴电影生态圈的不二法门。或许如此,2015新年伊始,阿里影业就迫不及待地先声夺人,宣布电影《摆渡人》正式启动,该片由王家卫监制、梁朝伟主演,而其幕后掌舵人则是阿里影业CEO张强,再加上此前适时出现的张嘉佳、王珞丹的绯闻预热,阿里影业的这场首秀堪称夺人眼球,只是该片是否能够承受阿里影业之重,成为马云给电影注入电商基因的“摆渡人”,还有待观察。